丰都包鸾竹席:三百年非遗技艺,一席织就中越友谊 在重庆丰都的青山绿水间,一项传承三百余年的非遗技艺——包鸾竹席,不仅以“薄如蝉翼、折叠如书”的工艺惊艳世人,更因承载中越友谊的外交佳话而载入史册。这门起源于移民智慧、淬炼于匠心的技艺,正以文化符号的姿态跨越时空,书写着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传奇。 一、技艺溯源:冷竹与匠心的相遇包鸾竹席的诞生,与湖广填四川的历史洪流密不可分。清康熙年间,杨姓家族从湖北迁居丰都包鸾镇,发现当地盛产的冷竹质地坚韧、纤维细腻,遂将其与楚地竹编技艺结合,创造出独特的编织工艺。传说中,杨氏祖先受白须仙人托梦启发,将坚硬竹块改良为柔软竹席,自此开启了这门技艺的传承之路。 制作一张包鸾竹席需历经16道工序,核心工艺堪称“指尖上的微雕”:
二、外交纽带:国礼里的友谊密码包鸾竹席的高光时刻定格在1960年。当时,中国将一床织有中越国旗与“中越人民友谊万岁”字样的竹席赠予越南领导人胡志明,这件承载匠心的艺术品成为两国友好的象征。此非孤例:1959年,刘凡山编织的竹席作为国礼献予毛主席;1934年“二龙戏珠”竹席更获四川省工艺竞赛奖项,彰显其跨越时代的艺术价值。 三、传承困境:从“一席难求”到“匠星寥落”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包鸾镇曾有200余名匠人从事竹席编织,场镇店铺林立,产品供不应求。鼎盛时期,一床竹席需凭票购买,成为身份象征。然而随着时代变迁,传统竹席面临双重挑战:
四、破局之路:非遗新生与乡村振兴面对存续危机,多方力量正探索活化路径:
折叠时光的温度今日,当游客走进包鸾镇,仍可见老匠人跨坐木凳,手持竹刀将岁月刮成细丝。张茂银的店铺里,半成品竹席与智能手机并置,传统纹样与电商二维码共存——这是非遗在数字时代的生存辩证法。正如传承人舒文海所言:“我们卖的不只是竹席,更是三百年流淌的文化基因。” 这张曾见证外交风云的竹席,正以新的姿态,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续写“一席之地”的故事。 |
抖音官方号
官方公众号
手机APP下载
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云上宜网.湖北软盟信创技术有限责任公司
( 鄂ICP备2025104345号 )
© 2009-2025www.Esanxia.com云上宜网 技术支持:软盟
云上宜网|宜昌人的数字生活门户。聚焦本地热点,传承三峡文化,提供生活资讯、商业信息及智慧服务,让宜昌更智慧,让三峡触手可及!
免责声明:本网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互联网,不作商业用途,如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来电来函告知,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!
商务合作QQ:928283588 软文合作QQ:928283588 投稿邮箱:esanxiacom@qq.com
Powered by Discuz! X3.5 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